欢迎访问欧洲杯买球正规平台
校友风采

投身焊接技术,心系国民大众——记我国著名焊接专家、教育家潘际銮院士

2007/10/20 2030
 

清华大学新闻网2007-12-19(龙巧玲)报道:

    一天上午,我在清华园焊接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潘际銮先生。他笑容可掬的神情和腰间斜挎的腰包,手机里频繁的铃声让我无法相信坐在面前的是一位80岁老人。他阅历之丰富,知识之广博深厚,历经磨难而痴心不改的善良与纯真以及对于科学永无止境地探索使得现今的他仍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流亡岁月 

  1927年12月,潘际銮出生在江西九江的一个铁路职员家庭。小时候,他像许多孩子一样,贪玩、淘气,但学习却是非常的认真和努力。从小就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潘际銮小学只读了一年便跳级升入三年级;入学三年,他已经进入五年级。 
  就在潘际銮快要读完小学时,抗日战争爆发了。由于日本的侵略,父亲只得领着一家人匆匆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行李,爬上了一辆到南昌的火车,后在赣南的泰和县暂时安家。到泰和后,潘际銮没有插班入学,但他利用半年的时间,自学了小学五、六年级的全部课程。1938年秋天,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泰和县立中学。在泰和住了不到一年,潘家被迫再度逃亡。出发时,潘际銮和表哥都得了伤寒病,父亲只得背着儿子上路。也许是爸妈的细心照顾,也许是年青旺盛的生命力,潘际銮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 
  潘家一行辗转湖南、广西,贵州最后到达云南昆明。 
  1939年,父亲在叙昆铁路找到工作,全家在昆明安顿下来。 父亲只是地亩股的普通职员,收入微薄。 为了避免日本飞机轰炸, 住在偏僻的农村。 
  战火很快烧到了西南边陲。滇缅铁路停工后,父亲、姐姐相继失业。1942年秋天,父亲又在昆明附近安宁县的兵工厂找到工作。姐姐则被介绍到很偏僻的易隆县郊外公路旁的一家汽车修理厂做职员。少年潘际銮跟着姐姐,在汽车修理厂做临时工,干点抄抄写写、登记账目之类的事物。于是,他就抓紧时间自学。一年下来,他已经读完了高中一二年级的课程,并且还做了不少的习题。 
  潘际銮永远也忘不了在全家逃亡途中这段经历。从父亲身上,他懂得了什么叫毅力、什么叫顽强、什么叫乐观、什么叫奋斗,这是父亲留给他的终生受用不尽的珍贵财富。 
  1943年春天,潘际銮考入了公费的昆明中山中学,插班进入高中第二学期。这所学校主要招收华侨子弟也少量录取一些国内学生。潘际銮是以各门功课第一的优异成绩考进该校的。这所学校是国民党昆明市党部办的,学生虽然免费食宿,可是食宿条件极差。 
  校方对学生的控制极严,整个学校像一座大兵营。各年级都分布一些大概是专门监视其他同学的特殊“学生”,潘际銮所在的班上也有一位。此人担任分队长之职,他欺辱同学、告黑状,坏事做绝,大家对他恨之入骨。班上同学决定推选代表出面与学校交涉,要求对他进行管束,作为全校著名高材生的潘际銮自然成了众望所归。但是潘际銮向校方反映大家的意见后,校方却根本置之不理。同学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自己起来把这位分队长狠狠“教训”了一番,这位分队长在吃了大亏之后,当晚竟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两颗手榴弹,威胁说要进行更严厉地报复。校方怕把事情闹大,便暂时拘留了这个学生,并扬言要惩处这次事件的主谋和祸首。一些教官主张杀一儆百,坚持开除潘际銮,但教务主任却认为开除这位全校最拔尖的高材生,会影响学校声誉。最后,大概教务主任的意见占了上风,潘际銮才算得幸免。这是潘际銮在中学时代参加的最激烈的一次学生行动,当时他并没有去考虑它有什么政治背景。他只是觉得,作为一个正直的青年,应该出面替同学们说一些公道话,办一点对大家有好处的事。 

  热血青年 

  1944年秋天,潘际銮进了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系。踏进西南联大校门,潘际銮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它的清苦、朴素,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它的民主空气。西南联大师生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里,但这丝毫也没有减低他们求知识、做学问、关心国事的热情。 
  潘际銮进入学校后,就感到如入宝山,目不暇接。他以极大的热情去涉猎众多领域的知识,以浓厚的兴趣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他不仅学习来机械系规定应修的课程,还选修不少其他工程方面的学术讲座,而且也是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讲座的积极听讲者。他觉得西南联大这种活跃的、开放的学生环境,给他提供了一个自由弛骋的广阔天地。使他不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专业圈子里,可以从不同的源泉不同的渠道汲取营养,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思考的思路不至僵化。这是他在以后的工作和科学技术探索中能有较大的适应性和开创性的重要原因。
  尤其令潘际銮感受最深的是联大踏实严谨的学风。 
  潘际銮入学第一学期,选学了霍秉权教授的《普通物理》课,第一次考试成绩不及格,这是潘际銮自读书以来破天荒的一次。他认真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发现这次考试与以往在中小学中经历的考试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物理概念、原理融会贯通,而且还要求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于是,潘际銮不仅注意听讲,而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独立钻研和自学上。这样,他每门功课,包括经济学这类社会科学学科,每次考试他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校使用学号来公布成绩的, 同学们都熟悉一个学号:33687,这学号似乎总是和高分连在一起。但是,只有少数人知道,拥有这个学号的同学名字——潘际銮。 
  在实验课上,潘际銮也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训。那是在一次物理实验时,不知是因为设备故障还是操作失误,他得到的数据总是不合要求。已经到了下课时间,但他的实验还没有完成。他只好参照一份类似实验的资料,抄了一套数据。结果,自然被教师发现,他受到了严肃的批评,并被责从新进行实验。他感到,严重的弊端确实反映了自己的治学作风,反映了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是否具有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素质。在以后的每次实验和实习中,他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实验数据不准,他宁可重做几次、十几次;金工实习时,他车削加工的零件尺寸有误差,他设法从父亲的工厂弄到材料,重新进行加工。
  他把这些教学实践环节,看成是对自己治学作风、科学素养的最好训练。从西南联大到清华大学,潘际銮接触到了许多使自己永难忘怀的师长。他们的学识、作风、品格,他们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印在潘际銮的心上,影响着他一生的为人与治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潘际銮来到了清华园,开始接触到了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逐渐接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加一些进步学生组织的活动。1948年,他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 “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在党的领导下,他和清华大学的进步师生一起,积极迎接北平的和平解放,迎接清华园的黎明。 

  焊花灿烂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选派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到东北欧洲杯买球正规平台进修俄语,为全面学习苏联、改革教育做准备。潘际銮由清华大学推荐,于1950年秋天来到了哈尔滨。一到欧洲杯买球正规平台,他们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突击式的俄语学习。半年后,潘际銮已经能够听懂并会讲俄语了。这时的欧洲杯买球正规平台已被确定为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重点大学,教育部又决定把潘际銮这批俄语进修生全部转为研究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深造和研究。 
  潘际銮的导师是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他是苏联莫斯科包曼工业大学教授,是这批专家中唯一获过博士学位的学者,在焊接的理论和实践上都较高的造诣。潘际銮从此一生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 
  在这之前,他对焊接没有偏好,但他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世界上约有一半的钢材需要焊接才能成为可用的产品,一辆轿车约有7千个焊点,一架飞机约有25万个焊点和250多米的焊缝。他知道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知道精通焊接技术的高级人才是国家迫切的需要。因此,他主动地报名攻读焊接专业。潘际銮对当时的选择并无怨言,他愿意做我国焊接技术领域里的第一批铺路石。 
  普洛霍洛夫指导潘际銮选择的研究方向“焊接中的热裂纹”,这也正是焊接技术中一个前沿问题。裂纹历来是焊接的大敌之一,探索焊接中热裂纹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寻求避免和防止热裂纹的途径,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重大价值。 
  在普洛霍洛夫指导下,潘际銮利用纯铝制成条状试件,对金属的脆性温度阶段内的强度、塑性和温度、变形速度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普洛霍洛夫是一位很重视实验并善于进行实验的导师,而潘际銮也充分发挥他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才干。没有现成的拉伸设备,他用一台旧车床改装成了符合要求的拉力机。为了使试件温度均匀并不至于由于自重而断裂,他巧妙地把铝试件平托在一个铜模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验,他不仅进一步验证了某些关于金属变形和断裂的理论,而且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重要发现。 
  一方面他比较深入细致地观察到了金属塑性在脆性温度阶段及其附近的变化规律,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概念,即笼统地认为当温度达到脆性温度阶段时,金属的塑性与强度均将急剧下降,直至为零,从而丰富了普洛霍洛夫的理论。另一方面证明了金属在脆性温度阶段的力学性能不仅取决于其化学成分,而且取决于其应力状态、形变速率。这就揭示了另一学派,只考虑金属化学成分及组织的局限性。
  潘际銮同普洛霍洛夫从理论上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描述焊接中金属热裂纹形成机理的物理模型。 
  潘际銮和普洛霍洛夫建立的这一理论,全面地考虑了所有可能的因素,包括机械因素(变形、应力)及冶金因素(脆性温度范围及塑性)等,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分析。运用这一理论,就有可能在各种焊接中预测裂纹产生的可能性。1953年,潘际銮在整理总结这些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焊接中金属的晶间层断裂问题》。
  就在潘际銮研究生学习阶段,1952年欧洲杯买球正规平台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他与4位同班学焊接的研究生田锡唐、陈定华、周振丰、徐子才开始建设焊接试验室,讲授本科焊接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1955年夏天,潘际銮和清华大学派去哈工大进修的教师一起,从欧洲杯买球正规平台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 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 
  自1955年,短短的三年间,潘际銮领导的清华大学焊接教研组犹如雏鹰展翅,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年轻的教研组主任潘际銮得到了大家的信赖,他的业务能力和组织才干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的成就也不断受到肯定和表彰,他被誉为又红又专的好干部。焊接教研组多次被清华大学授予红旗教研组称号。1956年,潘际銮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清华大学贯彻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全校各系纷纷兴办工厂车间,把生产引入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生产活动。机械系自然不能例外,焊接教研组也在原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了焊接车间。为了适应生产的要求,焊接教研组的教职工把实验室作了改造和改组。由于多数教师都缺乏实际生产经验,他们便从生产最简单的产品——电线管焊接开始,逐渐发展到成批生产驼机锅炉,进而接受了制造2500吨水压机蓄势器等技术要求高、工艺难度大的任务。
  制造这样的重型设备,学校里谁也没有经验,厂房、设备、钢板起吊、加工成型、焊接拼装,无一不是难题。潘际銮想,出路只能是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教师、工人、学生共同设法克服困难。焊接车间的三位工人李廷贵、王德金、佟德元师傅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运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艺,出了许多好的主意,想了许多可行的办法。按照师傅们的建议,师生职工一齐动手,没有厂房,就用杉蒿苇箔搭起了高达10多米的席棚车间;没有起重设备,就用几只手葫芦架起来作吊车。不幸的是,制造工作刚刚展开,一场大火就把他们的“车间”付之一炬。他们总结教训重新用钢材焊装了一个更牢固的车间。为了适应生产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制造了一批重型设备,包括两台吊车和重达10多吨的各种专用工艺设备。从平整场地、建立临时车间开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六个庞大的高压容器终于焊接完成。通过检测完全符合质量要求。 
  高压蓄势器的制造成功使焊接教研组前进了一大步,也使潘际銮深切感受到了生产实践中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与自己专业知识相对局限的矛盾;许多生产工艺上的问题,决不是仅靠书本上的知识能够解决的。一个优秀的技术专家,不仅必须善于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才干,还必须善于调动集体的力量,发挥和协调不同层次、不同知识能力的人才的智慧和潜力,才能适应现代生产和大型技术开发工程的要求。 
  继蓄势器之后,焊接教研组又接受了冶金工业部的委托,与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等单位协作,进行轧钢机机架的焊接研究。在长春第一汽车厂采用堆焊的方法制造重型锤煅模的技术,解决重型锤煅模钢国外控制不向我国进口的困难。  
  潘际銮并不满足仅有的成绩,又踏上了攀登另一个科研高地的征途。他率领一支有教师、工人、学生组成的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自己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组织教师学生从研制氩弧焊装备和工艺开始,到研究铝的焊接冶金问题,工艺装备设计制造,一直到生产,前后花了三年多时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这在清华是第一次,在我国也属于首创。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70年代末,潘际銮和同事们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 
  80年代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长期的焊接科研与教学中,潘际銮也十分注重理论的探讨与总结,除了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演讲外,还撰写大批的专著。代表著作有《Arc welding control》,《现代弧焊控制》、《焊接中热裂纹》、《焊接手册》等。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有《GMA焊接的自适应控制》等。获国家专利10余项,美国专利两项。 

  校长生涯 

  1993年,江西省为了建设一个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大学,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将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时任江西省省长的吴官正和主管教育的副省长黄懋衡亲自到清华园,和清华大学领导商讨聘请校长事宜。1993年4月,在吴官正省长的盛情邀请下,潘际銮先生离开清华园,出任南昌大学校长。 
  上任伊始,潘际銮抓学校办学定位,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围绕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办学指导思想:面向21世纪,以改革总揽全局,定位于江西,服务于江西,紧密围绕江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南昌大学。他认为办好高等学校主要抓好两头,一是本科教育,二是重点学科。 
  他花很大的力气抓本科的教学,特别是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他推行了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在学生中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制”的“三制”,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空气迅速转变,学生勤奋学习,成绩大幅度上升。 
  重点学科则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基础和力量,有选择地重点扶持建设。不贪大求全,而是在一定时期集中力量办好若干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以求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1994年4月,潘际銮对照国家“211”工程遴选条件,清楚地认识南昌大学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水平以及研究开发能力与“211”工程遴选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他提出在现有的27个系的基础上组建学科的设想,他的设想很快在班子中形成了统一意见。它不仅是学校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也使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达到了实质性的合并。因此,南昌大学的党政领导称这项改革举措是进“211工程”的一次里程碑。
  为了引导教师在科研上有追求、有奉献,也为了使学校科研工作走出困境,步入大道,年近古稀的潘先生不辞辛劳,经常率各系所的精兵强将走出校门,奔向社会,寻求科技合作伙伴,争取各种科研经费。十年来,他的跑遍了全省各地,并逐个拜访了在南昌的省级有关部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由于潘际銮先生的治校思想和踏实的工作,成效卓著。在他的领导下,南昌大学1993年12月获得博士授予单位,1996年1月,率先在全国700多所地方高校中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5月,又顺利地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成为全国重点建设大学。他为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实现了他的“江西举全省之力建设南昌大学,南昌大学要举全校之力回报江西人民”的诺言。 

  忧思教育与创新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出现了追求一流、追求综合化、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追求研究型大学四种倾向,潘际銮呼吁目前我国的大学应该借鉴西南联大办学经验,发扬西南联大精神。  
  潘际銮说,“所有学校都在争一流,有的争国内一流,有的争国际一流;每所大学都要成为一流大学,这是不现实的。大家都争一流,最后都是不入流。”  
  潘际銮认为,办大学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特色、大师和质量。办学特色很重要,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西南联大有很强的学科,但是也有较弱的学科。学校有能力就多抓几个特色学科,没有能力就少抓几个,特色多就代表着高水平。潘际銮回忆说,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办大学师资最为重要,并反复强调:“师资为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图之也至极。”西南联大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其拥有雄厚的人才力量。  
  在谈到自主创新的问题时,潘际銮认为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实践中创新。理论与实践螺旋式上升,又有理论又有实践,这样不断地发展才能成为创新。而在创新过程当中,最关键的是前人的基础和自己的实践。没有前人的基础是不可能创新的,没有自己的实践也是不可能创新的。 
  潘际銮还对学术界存在急功近利、浮躁情绪等严重的不良倾向发表自己的主见。他指出,这种不良倾向与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有关系。过分强调论文数量而不抓真正的研究成果,不鼓励去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尤其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他十分赞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方针”,认为,当前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创新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目前,我国支持自主创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之一是靠国家拨款的纵向渠道,但是,这个纵向渠道提供的资金仅仅可以支持一些基础理论工作,对于支持整个工业的技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特别是工程技术方面的,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看重短期利益,企业内部的科研工作者大都围绕短期规划项目开展研究。恰恰相反,国外企业的自主创新体制是长期性的,他们把创新看作关乎企业长期生存的一项事业去开展,提出长期性的研究规划。他们为研发都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资金,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大差距。

    附:潘际銮简历

  1927年12月24日生。江西瑞昌市人。
  194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53年欧洲杯买球正规平台机械系研究生毕业。
  198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全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3年3月出任南昌大学校长
  1995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再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77年、1997年分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
  主持研究成功并获奖的成果有:“QH—ARC法”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ZD-30真空电子束焊机”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等。此外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三等奖。
  由于潘际銮在焊接科学和教育领域的杰出成就,他曾经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系主任,南昌大学校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亚琛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尤帝卡分校)名誉教授,大连铁道学院、山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等。
  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现为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